8月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印发的《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解读。根据《实施意见》,山东将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免疫力”和“复原力”。
什么是韧性城市?通俗地讲,就是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举例介绍,比如,当一个城市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能够承受住冲击,快速应对和恢复,并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这就是城市的韧性。
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聚力打造韧性城市,《实施意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科学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27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趟出路子、提供示范。到2030年,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取得全面突破,各设区的市主城区新型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县(市、区)重点领域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让人民群众共享“韧性城市”带来的安心与便利。
“《实施意见》将‘以人为本’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推动城市由‘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深度转型。”任海涛表示,《实施意见》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通过“强筋骨、壮肌体、韧细胞”,有效支撑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切实提高安全韧性水平,增强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免疫力”和“复原力”
《实施意见》坚持体检先行,完善相关指标和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全面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房屋的底数和现状,找准病灶、对症施治。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两大工程”建设: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窨井等城市“血管”和“关节”部位,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精准溯源、协同处置;二是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的全要素、全覆盖管理,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手段,实时感知建筑结构运行状态,实现对房屋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另外,《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市民出行、日常起居等生活需求,着力打造、优化4类应用场景。
优化道路出行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和绿色配送体系,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
优化市政公共空间场景,建设三维可视的地下管网“一张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强化燃气泄漏等智能化监控,着力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水平;
优化智慧住区场景,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
优化数字家庭场景,结合“好房子”建设,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设置智能产品,傲世皇朝注册登陆鼓励既有住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提升家庭生活的便利度与智能化水平,让住户更安心、更舒心、更省心。
《实施意见》坚持数字赋能,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两大平台”建设。一是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加快“数字住建”建设步伐,整合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基础设施数据等多源信息,形成覆盖城乡三维空间的“数字沙盘”;二是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网格化管理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省市县三级贯通,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协同联动。另外,《实施意见》还明确了“整合共享信息系统、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等工作措施,确保各类系统、平台融合集约建设、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御能力。
任海涛表示,下一步,山东住建系统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因地制宜、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争当排头兵,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