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QQ:

123456

邮箱地址:

傲世皇朝注册

电话:傲世皇朝平台注册

手机:13888888888

傲世皇朝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新闻中心/ NEWS

对话华途张传春:推动无障碍城市建设要充分发

2025-07-26 19:04来源:未知浏览: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督导是城市厘清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促进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出,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阶段邀请残疾人、老年人参加意见征询和体验试用,并对政府部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检查、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做出表述,使无障碍环境督导法律依据更为明确,也为社会力量的深入参与提供了保障。

  广州华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途”)是国内专注于无障碍领域的科技企业之一,成立以来开发了城市无障碍环境综合督导数字化服务方案等产品,力求构建体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全流程督导服务。近年来,华途深度参与了广州等地的无障碍环境督导,通过开展城市体检、投放助残科技产品等措施,推动各地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当前,全国各地正通过组建督导员队伍、出台相关规定,推进无障碍环境督导。各地督导中的哪些环节还有待完善?如何让督导充分发挥其作用?南方都市报“有爱无碍·蓝皮书访谈录”近日对华途总经理张传春进行了专访,探讨他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张传春:我们平常说的“督导”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我觉得要区分这里面不同类型的工作:一种是针对新建筑的试用、验收,另一种是对既有建筑改造的监督,还有一种是对于相关舆情的跟踪。它有三个核心价值:第一是堵住新的漏洞,第二是逐步完善既有的设施,第三是对于舆情反映的问题,及时去跟踪和反馈,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

  现在针对督导的规定日趋完善,比如对于新建筑的验收,以前的规定只提出,让残疾人代表签个字,也没有关于专业化队伍参与督导的表述,我们以前开展督导,身份就比较尴尬,因为我们本身不是残疾人。后来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都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规定。

  南都:无障碍环境督导离不开标准的落地,从实践来看,当前各地在确定、落实标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张传春:对于新建筑,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就是按《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国标走,对于既有建筑,如果具备条件就按照国标改造,这一点大家也能理解,但如果不具备条件、需要做替代性措施,这个措施指的是什么?大家的观点就五花八门了。这种问题出现的比例非常高,一个建筑通常有20%—30%的区域都存在这种情况,而一个片区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会出现这种问题。

  前段时间我了解到,某地检察机关按照自己的思路,把某个区的政务服务场所督导了一遍,结果另外一个队伍去督导,发现全部不合格,就挺尴尬。所以我觉得督导要结合国标与实际情况,提炼出一些替代性措施,把它落实下去。

  这里同时也涉及一个问题:督导的目的,到底是为傲世注册链接了让一个场所完全符合国标,还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受益?有一次我去上海,看到很多公共场所的厕所不叫无障碍厕所,而是“适老化厕所”。如果一个厕所就是没有条件做无障碍改造,那可不可以做适老化改造?

  例如国标要求,无障碍厕所内部空间留有直径不小于1.5m的轮椅回转空间,但如果它的回转空间就是比这个数值小,它的替代性措施是什么?一般督导员可能觉得它不具备改造条件,满足不了国标的要求,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想一想这个点位如何可以服务更多人群,就有可以优化的空间。

  比如说,回转空间小,轮椅使用者进去方便完了,可能开厕所门就不太方便,但如果在坐便器附近装一个电动门按钮,或者做一套牵引系统能够把门打开,他的进出就可以更加顺畅,可能直接就是正着推进去、倒着推出来,不涉及回转的问题了。当然,这也是督导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因为没有人来制定这样的标准。

  总的来说,国标本身是一个对人体工学设计的总结,它综合考虑了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需求,通过测试与数据分析总结而成,它是个最大公约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以国标为重要参考,但根本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国标,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受益。

  南都:督导既需要建筑标准的明确,也需要流程的规范。你认为一个规范、有效的督导流程,应当具备哪些特征?

  张传春:督导应该是一种,在统一的标准下做执行的过程。比如有的地方根据法规、标准,结合当地情况,出台了完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什么样的点位做什么样的设施,如果做不到,有哪些替代性措施,标准就很明确,可以直接执行。现在很多督导员不是在做这种执行,而是在做决策,到了现场想这个地方怎么改、那个地方怎么做,最后的方案可能缺乏科学性。

  比如说,督导员对国标的要求基本有掌握,但遇到需要确认替代性措施的情况,可能5个人给出5个不同的意见,今天去一个人说可以这样改,明天另一个人说不行,这样的事经常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在损害督导队本身的形象。开展规模化的督导,从管理方法上讲,一定是有人做决策、有人做执行,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督导是无法推进的。

  此外,现在有些地方的督导,服务对象产生了错位,也影响了督导的效果。如果督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无障碍环境的提升,那么督导势必要对业主(建筑所有者)有所帮助,要让他知道问题在哪、有哪些提升方案,让他能理解无障碍,毕竟改造的钱要从业主身上出,业主对建筑的情况也更为了解。

  业主本身参与督导的程度也很重要,如果业主是被动参与,督导是很难开展的。比如业主可能不明白,一个扶手为什么就差几公分,就不达标了,督导如果不能让他理解这些标准,往往就没下文了。所以对于业主的参与,我们也在思考,也有一些落地的实践。

  张传春:前两年我们做的一件事情比较有成效,就是通过我们的无障碍数字服务平台,把标准先固化、确定下来,通过这个平台分离决策和执行,督导员去的时候不需要做什么判断,就按照平台指引去操作。我们通过平台小程序把督导情况发给业主,让他对照现场和图例开展自评,督导员像医生一样,针对业主自评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不具备标准化改造条件的,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现在正在对平台做进一步完善,比如争取通过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让业主看懂督导的内容,进一步参与进来,用我的话来说,就是简化整个流程,消灭判断、决策、选择。这里面的一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业主了解为什么要做无障碍,使最后的改造效果更好。

  其实很多业主现在也开始逐渐理解,比如我们督导广州无障碍停车位建设期间,有的业主通过自评,发现自己车位修得不够,就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措施,我们对此做好指导和把关。在这种模式下,广州在很短时间内就建设了标准的四五千个无障碍停车位。

  我觉得这套模式非常像“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首先强调执行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断迭代的,针对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标准,这跟无障碍的标准是一样的;其次是强调医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病人的一些特殊情况,治疗方法是什么样子的,这就像无障碍改造涉及的替代措施;第三就是病人本身有没有理解医生、有没有配合治疗的意愿,这就类似于业主参与督导的程度。

  我希望我们的平台就像一个“互联网医院”,能够实现信息的上传、存储,实现对“病人”情况的跟踪、对疑难杂症问题的线上解决,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请专家手把手、一对一地跟进。

  南都:华途曾参与国内多地的无障碍环境督导,以你的观察,哪些城市的举措、成果较为突出?

  张传春:杭州的一些举措我觉得很好,他们建立了督导制度,形成了很多可执行的标准,还在后面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通过政府发文去巩固一些工作。杭州主要是通过确定标准、督导队参与验收来形成闭环,还建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有很多经验都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南都:一些城市因条件有限,缺乏开展无障碍环境督导的资金,从你的观察来看,确保督导的长效运行,应当由谁来负担这些成本?它是否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张传春:我觉得督导能够走下去,最合理的形式就是由监督主体作为付费单位,按照现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可能是检察院,因为它可以做公益诉讼,可能需要委托专业机构、团体去走访;也可能是残联,因为它需要履行组织试用体验的法定责任。

  明确了“谁花钱”,接下来就要看“怎么花钱”。督导的成本构成,第一是督导员本身的开支,比如交通出行之类的;第二是可能需要使用的一些平台、工具,或者请专家来分析的成本;第三其实是隐形的,就是多部门协同,相关信息最终怎么样比较低成本地流通,此外还有一些行政的成本,比如活动、会务这些。

  我觉得督导本身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首先,督导员的来源可以很广泛,我去很多地方培训,很多地方的督导员就是街道的工作人员。其次,督导的过程需要工具的支撑,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要自己开发一套工具,这就不一定。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关注我们的工作进展,就是希望我们能打造出一套通用的软件和服务,这样他们也能少花钱。

  我们自己也有一些设想,就是如果能打造出这种通用的工具,我们对每个有需求的城市,可能就收一个固定的金额、提供一套服务软件,协助城市去制定标准、培训督导员、提供相应的工具、组织专家对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解决。

  南都: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日趋重视,正对无障碍环境督导的专业化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结合华途的实践,你认为督导的专业化水平应当如何提升?

  张传春: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现在一些高校设置了无障碍管理专业,它的学生我们可以视为“专职”,督导员我们可以理解成“兼职”。一个科班出身的“专职”,如果没有能够帮助他的平台、工具,他的工作可能每天就是到处跑、忙于看各种厕所,全市那么多厕所,他也看不过来,这就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如果连“专职”的工作都只能依靠体力,“兼职”的工作只会更加困难。

  我觉得开展督导,既需要体力,也需要脑力。督导的目标是业主成功改造,就必须有一个能够让业主接受的方案,让他有改造的意愿,这就需要借助一些信息化的平台、工具,确定遵循的标准,通过督导员的走访、业主的自评建立台账、形成方案。有了这样的平台,他能够进一步放大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服务对象,最后才能变成是依靠脑力来开展服务。

  此外,督导还要发动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参与其中,利用他们的社会角色、地位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凝聚社会的共识与力量。

  南都:从你的角度来看,无障碍环境督导的成果,最终应当如何落地?是不是这个成果落地了,督导就告一段落了?

  张传春:以对一个建筑的督导来说,它最终能不能走向闭环,其实就看两个内容:怎么改、花多少钱,无论我们形式上如何组织督导,核心的目的还是帮助业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接受督导,就是希望能看到一份督导报告,这份报告得让人看得懂,它的结构可能是按照场所的实际场景去排布,比如督导一家医院,报告里就有出入口、门诊大厅、病房这些场景,这些场景里各自有什么样的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完善、大概花多少钱,这其实就是督导的核心成果。

  所谓“看得懂”,不只是业主能看明白问题在哪,还需要让后续实施改造的人员看明白怎么做,知道什么设施该放在哪、为什么要放这个设施,因为很多施工人员也是第一次接触无障碍,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需要有这么一份东西来指导他。当然以后可能会有比这种报告更好的成果,但就当下来说,这是一个合适的解方,成本低、上手方便,而且落地性很强。

  当然,无障碍督导本身不是一时之举、“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场所今天完成了改造,但过了两年,可能设施会面临自然老化,可能特殊群体的构成、需求出现了变化,可能建设标准也出现了变化,那要不要适当增加设施的供给?要不要再做一些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督导就得是一种持续的行为了,它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

官网二维码

Copyright © 2022-2025 傲世皇朝注册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地图 rss地图 baidumap地图 91084 备案号:粤ICP备xx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