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以后,每逢“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
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单位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做出贡献。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由于人类的不良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诸多破坏,森林锐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正使生态系统滑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如果地球生态系统最终发生不可挽回的恶化,人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将不复存在。
设立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在6月5日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
今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揭示:过去十年已成为近两百年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十年期。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变化不仅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与频次,而且改变了其地域分布和季节规律。
某研究团队对1960-2020年间各世代人口遭遇极端气候事件(包括热浪、干旱、野火、洪涝、热带气旋等)的概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若维持目前全球变暖形势,2020年新生儿在一生中遭遇极端气候事件的次数,将达到1960年出生人群的2-7倍。这一代际风险差异凸显了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本应遵循万年一遇的发生规律。然而研究发现,近年来遭遇极端天气的概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出生年代越晚,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越高。
以极端高温为例:在1960年出生群体中,仅有16%的人曾经历过全球性极端热浪;而2020年新生儿在升温1.5°C情景下,这一比例将骤增至52%(6200万人),若升温达3.5°C,该比例更将突破92%(1.11亿人)。如果将目前5至18岁的所有儿童都考虑在内,在升温3.5°C的情景下,受影响人数将累计达到15亿人。
不仅是高温,这种代际差距在所有极端气候类型都普遍存在。若放任排放,全球新生儿都将被迫经历“前所未有”的极端气候。
该研究绘制了全球各地域人口一生中将遭遇极端气候事件次数的地图。这使得不同地理位置之间的极端气候事件差异以数据方式呈现出来。如:在全球升温2.5°C的情景下,2020年出生在布鲁塞尔的孩子一生中预计将经历大约18次热浪;而出生在柏林的人则预计仅会经历9次。
这样的研究结果体现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在当前的气候政策下,95%的2020年后出生的贫穷地区儿童,将经历前所未有的热浪;而在社会资源充足的地区,这一比例为78%。而资源匮乏、住房条件差、适应能力低,让这些地区本就脆弱的儿童群体暴露更多、保护更少、受害更深。
这场全球性气候危机中,世界各地的儿童被迫承受全人类行为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在即将到来的世界环境日,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我们的后代所承受的气候负担。现在所采取的减排行动,将决定今后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关注全球气候,控制全球变暖。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的后代。
官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