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进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要,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正逐渐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在贵州,海绵城市建设正从试点走向全域。自2015年贵安新区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安顺、毕节相继加入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行列。喀斯特地貌上的城市,正在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技术路径,破解雨季内涝与工程性缺水难题。
清晨,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的月亮湖公园空气清新,经过一夜雨后,透水砖铺就的步道上不见积水,市民的跑鞋踩过路面,只留下淡淡水痕,地面如海绵一般能“吸水”。
作为贵安新区海绵化改造的典范,月亮湖公园与传统公园不同,这里的下沉式绿化带通过人字坡设计与路面衔接。雨水落地后,先被导入绿化带,经植被土壤层层吸收净化,最终渗入埋设于土层下的渗水管。
“公园如此设计后,在提升行洪安全、增强调蓄能力、加强径流分担能力等方面呈现出显著效果。”负责贵安新区两湖一河PPP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的中交四公局总工程师卢金山说,月亮湖公园开园后,不仅入选贵州省首批重要湿地名录,还获得贵州省生态体育公园授牌,成为市民出游好去处。
除了公园,贵安新区的星河社区也能看到海绵城市的影子。社区内,道路大量采用透水砖,配合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景观绿化和人工措施,构建起全方位的雨水吸纳及储存系统。
“社区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处理和净化,用作小区喷泉、社区生态景观的养护浇灌用水。”星河社区负责人刘琼说,通过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社区每月可在绿化、清洁等方面节约用水近5000吨,相当于该社区居民10天的用水量。
“目前,贵安新区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71%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为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安新区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曹阳表示。
除了贵安新区,安顺同样也在创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打造“会呼吸的城”与城市更新工作有机融合。
作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安顺,于2022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当年出台了《安顺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25年5月底,位于狮子山与金牛山交汇处的金牛湖调蓄公园正式完工。晨光中,蜿蜒的透水步道旁,大片紫色马鞭草随风摇曳,与湖岸的菖蒲、芦苇相映成趣。
“透水混凝土运动路面与下方碎石层构成高效雨水渗透结构,如同地面铺设的‘吸水网’。”项目经理胡友亮揭秘公园的海绵内核,雨水经透水路面快速下渗,由碎石层过滤后流入植草沟,耐水植物与砾石组成的天然净化系统完成二次净化,最终汇入金牛湖。
海绵理念同样惠及老旧社区。地处安顺经开区的新安小区变化很大,曾经小区一到下雨天地面就经常积水,完成海绵化改造后,小区居民们对变化感触颇多。居民郑丽萍站在新建的下沉式绿化带旁感慨:“过去雨天积水严重,改造后地面再也不见水洼。”
安顺经开区城投公司工程部副部长谢宇表示:“周围这一圈都是我们的下沉式绿化,这是里面的溢流口,下雨的时候,水是往绿化里面收集,经过溢流口流入城市管网。”
近年来,贵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贵州省“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品质提升。转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原则,合理选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贵州,海绵城市的理念已如细雨般浸润开来。曾经概念化的“海绵”,如今化作身边可感可知的建筑、道路与绿地,悄然融入城市脉络。(高华)傲世皇朝注册链接
官网二维码